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老人专线公交站点布设方法研究毕业论文

 2021-04-20 10:04

摘 要

1. 绪论 2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3

1.3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6

2. 国内老年人出行特征 7

2.1国内老年人出行特征 7

2.1.1出行目的及时间分布 8

2.1.2出行次数及出行方式 10

2.2老年人身体条件及心理特点 13

3. 老年人出行现状及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15

3.1老年人的出行现状 15

3.2国内城市公共交通现状 17

4. 老人专线站点布设方法研究 20

4.1 老人专线站点布设原则 22

4.2 老人专线站点布设步骤 22

4.3 老人专线停靠站的设置 24

4.4老人专线站点的选址 28

4.5老人专线中间站点布设 29

5. 老人专线站点布设案例 31

总结 31

致谢 33

参考文献 34

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老人专线公交站点布设方法研究

摘要本论文的题目是基于最优化理论的老人专线公交站点布设方法研究。由于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人的出行与青年的出行出现了冲突式的矛盾,尤其是在早高峰时段。不管是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人都怨声载道。还有老年人有着他们本身所特有的出行特征,包括他们的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出行时间以及出行目的。因此造就了他们特有的出行需求。可见,为老年人开设专门的老年专线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特殊的出行需求,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出行矛盾。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更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举措。本论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的出行特征,包括老年人的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并根据根据老年人的出行特征及出行需求,结合现今老年人的出行现状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现状,选定老人公交的布设站点的原则、范围以及停靠站的设置等。利用最优化理论,建立老人专线公交的站间距模型,结合实例,论证老人专线公交站点布设方法的可行性,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老人专线。

关键词:最优化 老龄化 出行特征 站点布设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optimum about old man laid special bus stations. Because of China's aging popul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elderly with youth travel appeared in contradiction conflict.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cluding travel purpose, travel distance, travel time, travel times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elderly people travel characters and travel demands, Combined with city public traffic situation in China. Selected the old bus layout site principle, scope and so on. By optimization theory, establish the old man stand spacing model bus line. Combined with examples, Demonstrates the old man line bus stop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proposed quasi-geoids with certain feasibility old man special line.

Key words: Aging, Travel features, Site quasi-geoids

1.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生活及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与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出现了稳步提高的现象,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迅速地完成从年轻型结构到成年型结构的过渡,并且出现了老龄化的趋势。以我国的首都北京市为例,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02万,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3.1%。目前,北京市的老年人人口数量仍然以大大高于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的4%的速度增长着,预计到2010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量将会达到225万人,也就是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4%。据统计数据显示到2000年底,我国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0%。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量的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按照这个规定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了老年社会。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城市实行了更加坚决的计划生育政策,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首先出现在城市区域。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还不是太明显。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社会老龄化过程有五个特征:首先,由于人口基数比较大,相应的老年人口总数也非常庞大。其次,由于指令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老龄化速度相对更快。据统计数据显示欧洲人口结构从年轻型社会到老年型社会的过渡用了100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短短的30年。第三,老龄化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一般老年型社会国家和地区人均GDP大约在在1万美元以上,我国目前人均仅约为1000 美元。第四,地区差异性明显,我国城市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农村,沿海地区的老龄化水平也高于内地。第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尚不健全。为了改善城市交通服务质量,北京市提出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公交发展的政策。不少其它城市以有限出行数据资源为基础,致力于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特征的研究。在未来城市老龄化问题涉及到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年人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出行行为特征和其它人群有较大差异性,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各类交通调查中都有专门针对本国或者本地区老年人的出行行为特征的专题分析。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沿袭了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使老年人安度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社会有责任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逸、舒适、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故而有必要对老年人的出行行为特征、出行要求、现有交通系统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对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做出相应调整。

1.2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相对比较严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美国是欧美发达国家中比较重视老年交通问题的国家之一,通过摸索,美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完善的、涉及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立法等诸多方面的对策体系,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例如,Collia等人结合美国2001年全国家庭出行调查数据,对美国老年人出行特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与出行相关的各个角度分析了19~64岁人群与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差异,他们发现,美国老年人出行方式中89%采用个人小汽车出行,这一比例与19~64岁人群相差无几。不过老年人在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方面较年轻人群要少;同时,医疗条件对老年人影响很大。Farquhar的研究表明,出行机动性和离开家到户外活动的能力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两个重要的基础保障。Guralnik等人认为:老年人自理能力的丧失,会给个人以及社会增加费用支出。Anu Siren 等人对芬兰老年人口出行机动性的研究表明,老年人出行的机动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情况、社会属性、健康状况以及年龄。老年人退休以后,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过经济收入相对更低了。健康状况与老年人的出行行为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同时性别、家庭属性、社会属性、财务状况以及婚姻状况等因素对老年人出行行为的影响程度,高于对工作人群出行行为的影响程度。Cutler 与Coward对美国老年人出行可达性的研究表明,年龄增长、女性以及城市居民对老年人而言,就意味着个人出行可达性的降低。此前的一项研究,OECD指出不同性别在出行次数和驾照拥有率方面有显着差别:女性较男性而言驾照持有率低,同时女性出行率低于男性。美国其它研究表明,美国老年人出行对私家小汽车的依赖性很强,但是很多老年人驾驶员面临反应迟钝视力以及听力下降等问题,同时由于公共汽车服务水平较低、秩序混乱,老年人出行较少采用公共汽车。在出行行为研究中,Doherty和Garling研究了出行机动性与出行需求、出行偏好及选择、日常出行方式之间的相关性。Banister等人从交通出行角度研究了老年人生活质量,通过对英国1000名老年人的问卷调查分析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中的交通特征,并发现其结论存在很大的发散性,他们认为需要从与交通相关的主动以及与位置和社交网络相关的被动两个方面来深刻理解老年人的生活质量Alsnih比较研究了不同年龄层老年人口的机动性与可达性,分析了65~75岁及75岁以上两类人群的出行需求和出行模式。他们认为,由于越来越大比例的老年人拥有驾照,老年人出行对小汽车的依赖更大,难以指望老年人会放弃小汽车而采用公交出行。必须认识到两类老年人在出行水平及模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应当将65岁以上人群分为65~75岁及75岁以上来分别加以研究。由于数据获取途径、数据比重、出行定义以及主要交通模式的区别,各国之间的数据可对比性较差。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值得国内研究借鉴,但鉴于中国与西方社会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生活文化、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国外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实际交通规划的指导意义不大。我国关于老年人出行特点的研究总体不足,既有交通系统中许多方面缺乏对老年人出行需求特点的考虑。因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适应老年人出行需求,确保老年人出行的服务水平,使既有交通运输系统面临很大挑战。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需要兼顾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使交通系统能充分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为构建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做贡。国内已完成的有关老年人出行问题的定性研究中,基本都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空间和非空间两个视角着手。社会老年学从非空间角度入手,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老年人行为和意识的影响。城市社会地理学从空间角度入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机理与老年人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内相关定量研究,主要借鉴社会学的概念体系和基础数据库,从宏观非空间视角解释城市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差异。同时,利用时间地理学概念体系和活动日志调查所得的基础数据库,从微观空间视角分析城市老年人出行活动的时空特征。

美国、欧洲、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各类交通调查中都有专门针对本国或者本地区老年人的出行行为特征的专题分析。并且整理分析调查所得数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的政策方针。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优先添加企业微信。